close

1.中國小麵包店 幫南僑發隱形財

商業周刊 2010-04-18 記者:文/尤子彥

要讓兩萬家麵包店,每天一開門就幫你賣東西,需要怎樣的能耐?

過去一年來,食品類股中的南僑股價從去年初每股不到四‧五元,飆漲到四月十三日收盤價三十五‧五五元,漲幅高達七倍。跳躍式的獲利表現,是從一滴一滴油所囤積出來的。

十餘年深耕小客戶:八成獲利,來自兩萬小店

去年南僑八成獲利,來自設廠在天津和廣州的油脂事業,客戶則鎖定以烘焙用油作原料的麵包店。根據南僑方面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初為止,在全中國使用南僑烘焙用油的麵包店家數,保守估計約兩萬家,在總數約六至七萬家麵包店當中,占有率近三成。

南僑賣給麵包店的食品加工用油脂,以人造奶油和酥油為大宗,由於並非直接賣給一般消費者的民生用油,又稱為「隱形油」。依品項不同,油脂占麵包成本約在一○%到二○%之間。換言之,麵包店每賣出一個麵包,就等於替南僑賺進一份隱形財。

「在中國,南僑賣的是麵包,不是油脂,」南僑關係集團會長陳飛龍次子,目前擔任南僑油脂(中國)董事總經理陳正文說,客戶的麵包店開越多、麵包價格越好,南僑的生意才能做大。以上海、江浙一帶為主要市場,總店數超過八百家的克莉絲汀麵包連鎖品牌為例,就是南僑大客戶;十二年前從兩家門市開始,到目前全中國近三百家門市的廈門向陽坊,也是南僑老客戶。

顧問式銷售養母雞:麵包變好吃,業績就上升

在中國做生意,深耕客戶絕對必要,對原料供應商來說,重點客戶通常等於食品工業級的大客戶,但南僑卻選擇走陳飛龍口中「人煙稀少的一條路」;到天津設廠第一年,就定位南僑賣麵包而不只是賣油的策略,鎖定個體戶的麵包店。

十四年前,陳正文剛到中國,「那時內地麵包,看上去是軟的,咬下去是硬的,吃起來像乾掉的饅頭,」中國尚處未開發階段的麵包市場,給了南僑一個深耕的機會。

陳飛龍表示,鎖定糕餅業做為目標客戶,著眼於烘焙用油脂雖只占麵包原料成本一成至兩成,但品質好的油脂卻可讓麵包口感提升數倍,口感變好當然能賣得更好,麵包售價也能相對提升。當時中國麵包店對油脂的運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缺乏經驗,消費者也多半沒吃過美味的麵包,因此對在台灣發展「顧問式銷售」,不只供應油脂,還一對一協助客戶提升技術,對在台灣輔導下游麵包店經驗豐富的南僑,看到的是市場無窮潛力。

陳正文說,剛開始拜訪個體戶麵包店,總碰一鼻子灰,都要等店打烊後,南僑師傅當場麵糰做麵包,證明高品質油脂對麵包口感的影響,教對方不同款式麵包要用不同油製作才會好吃,才能說服店家採用南僑油脂。這道關卡一旦突破,接下來銷售業務就事半功倍,因為「當消費者反應,麵包店業績上來了,就變成他追著我討油。」

將南僑的中國經驗,發展為商學院個案教材的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認為,「南僑在中國賣油的心法,可看成是『養母雞策略』,把客戶當小雞養大成母雞後,母雞又生出一堆小雞,雞越多需求越大,」別蓮蒂形容。

同文同種搏感情:不惜帶客戶赴歐日見習

別蓮蒂分析,南僑深入中國內需烘焙市場供應鏈,賺的是地頭蛇的本地財,這套行銷邏輯能成功,前提是必須具備主場優勢。過去南僑在台灣烘焙市場獲致成功,並不等於這套邏輯拿到中國一樣行得通,但南僑如何在前有國企、後有外資的市場環境,將同文同種的「鄰近主場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樣是進軍中國的成功關鍵。

「南僑很願意放下身段,和客戶搏感情,」台北市糕餅公會名譽理事長廖本蒼說,由於烘焙業者多是小本創業者,特別重視人際關係。不只扮演麵包店技術顧問,南僑長期以來會帶兩岸客戶到歐洲、日本的烘焙展見習,讓麵包店老闆也能掌握最新的烘焙趨勢,開拓經營視野。這種緊密結合,讓麵包這個行業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南僑。

在台灣從一塊水晶肥皂起家,到赴中國大賺萬家麵包店隱形財,逾半世紀以來,南僑沒有一天離開油脂本業,卻一再改寫賣油郎的定義。在中國的深耕,也終於開花結果。

2〈獨家〉量販搶千億藥妝市場 專打「我最便宜」

TVBS 2010/04/19古彩彥 

大賣場也要開始搶攻藥妝市場了,國內一家量販店以經營店中店的模式,在賣場中開設藥妝店,一口氣引進8千多種產品,還找來藥師還有美容諮詢顧問進駐17家分店,第一波採超低價策酪,找來員工去要藥妝店龍頭買產品之後再回公司訂價,很明顯就是專打「我最便宜」的口號。

紙袋裡裝的全部是從藥妝店買回來的商品,這些都是量販店搶醫美市場的秘密武器,原來員工先到藥妝店做價格市調,再訂價,硬是要把對手「我最便宜」的口號給打下去。

抗皺面膜量販店定價479,藥妝龍頭賣659美白面膜,也硬是比藥妝店便宜260元,一模一樣的體脂計,量販店的會員價只要888,健康食品左邊的量販價便宜188,右邊這盒量販價少了135元。美容諮詢顧問:「歡迎光臨。」

不只使出低價策酪,以後在這家量販店,也能看到穿著制服的美容諮詢顧問,也會有藥師坐鎮,大賣場坦承,面對超商不斷瓜分市場,得尋求其他商機,因此經營藥妝店中店。

量販店營運長莊金龍:「這2年來,全省大概有2百到3百家的藥妝店設立,可見是有很大的需求。」

連虧了10年,這家大賣場從去年第四季開始出現獲利,今年要轉虧為盈,第一步就是搶攻每年上千億的藥妝市場大餅。

3知難而退?美牛舌將逐箱查驗 進口廠主動撤銷進口申請

NOWnews 2010/04/20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衛生署、經濟部今(20)日臨時召開記者會表示,由於國人對美國牛舌等產品仍有疑慮,因此將採逐箱查驗的方式,嚴格把關,並建議進口廠商暫不進口,而進口商也主動表示,願意撤銷申請,這批引發國內重大爭議的美牛舌等產品將不會進口到台灣。

美國農業部日前宣布,包括美牛舌、橫隔膜、睪丸、牛尾等產品將輸往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也在4月15日核准首批美牛雜的輸入許可,引發國人高度關切,而經濟部長施顏祥19日也因此在立法院與民進黨立委爆發推擠拉扯衝突。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今日宣布,由於國人對牛舌、橫隔膜和睪丸等牛雜仍存有很高的疑慮,因而決定將採取最嚴格的把關方式,即進口產品將採取逐箱查驗,建議進口廠商暫時不要進口。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黃志鵬也在衛生署記者會上表示,申請進口453公斤牛舌等美牛雜產品的美福肉品也主動表示,願意撤銷這項申請,不會將產品進口到台灣。國貿局同時也將通知所有廠商,針對國人有疑慮的牛舌等產品,均將採最嚴格的逐箱查驗方式,建議業者暫時不要進口。

4美國家醫學研究所建議 限制加工食品鹽含量

Reuters 2010/04/20

(路透華盛頓20日電)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國家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今天表示,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應該規範得添加進食物的鹽含量,幫助美國人少攝取點鈉,以減少高血壓與心臟疾病的死亡人數。

國家醫學研究所又說,由於美國人攝取的鈉大多來自加工和餐廳的食品,只是告訴他們少吃點鹽並不夠,必須要對食品業者有所規範。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今天報導,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在研擬草案,以逐步降低美國人的鹽攝取量,

報導表示,這是政府首次推動立法規範加工食品的鹽含量。該計畫今年上路,但官員還未制定鹽含量的上限。

  報導引述食品藥物管理局人士表示,政府計畫與食品業和健康專家合作,逐年降低鈉含量以減少攝取量。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近的研究中表示,若能透過與食品業合作,降低約10%鹽攝取量,能在未來數十年內讓數十萬人免於心臟病與中風的威脅,美國政府還能省下320億美元的健保支出。

  攝取過量的鹽,是罹患高血壓的主因。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旗下的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上週稱其為「被忽略的疾病」(neglecteddisease),每年消耗美國730億美元的醫療資源。

  華盛頓郵報表示,管理大部分加工食品的FDA,將與監督肉品和家禽的美國農業部合作,降低美國人的鈉攝取量。

一般人每天只要攝取1500毫克的鹽,就能維持身體的功能,但美國人的平均攝取量達到3400毫克,也就是相當於1.5茶匙的鹽,是標準的兩倍以上。中央社(翻譯)

5《商業周刊》:簽ECFA後,台灣是走向世界還是走向中國?

商業周刊 2010/04/20 18:30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馬政府力推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預計將於五、六月簽署,在簽署前夕,最新一期的《商業周刊》針對政府說不明白、立場搖擺,民眾疑慮深的六大問題進行提問。《商業周刊》質疑,台灣簽ECFA後,是走向世界、還是走向中國?談判過程不透明,政府如何確保台灣權益?簽ECFA的配套政策是什麼?九百五十億預算從哪來?商業周刊認為,台灣固然不能沒有ECFA,但也不能「只有」ECFA。

針對兩岸即將簽署ECFA,最新一期《商業周刊》報導指出,不是市場大,台灣人就能通吃,請政府把中國當成可敬的對手。而有那麼多的疑問在眼前,《商業周刊》也特別就教馬團隊:「政府準備好了嗎?!」

以下是《商業周刊》所提出的六項質疑和主張內容:

第一問:簽ECFA,是要搞自由貿易,還是保護主義?

政務委員、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召開記者會聲稱,在WTO架構下,ECFA未必要在十年內、將九十%以上的貨品降為零關稅,他並舉中國—巴基斯坦日本新加坡兩項自由貿易協定為例。

但是,部長,你錯了。

在中國—巴基斯坦的自由貿易協定,清楚明言,三年內先將三五%到三六%商品互免關稅只是「第一階段」,五年後還有「第二階段」!屆時,雙方將力爭在合理時間內消除九十%產品的關稅。

此外,在日本—新加坡的協定裡,以「稅目品項」來說,只有開放七六%沒錯,但從「貿易量」來看,兩者仍然滿足九十%以上商品零關稅的國際共識。

根據WTO規範,簽約國在十年內、九十%以上貨品零關稅是慣例,ECFA也是在這個自由貿易架構下簽署。

《商業周刊》主張: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勇敢地告訴人民「具體的時間表」規劃,讓民眾知道何時會「得」,何時會「失」,產業才好作準備。我們希望,政府不要以隱瞞取得人民的不反對,而是要用說服來取得人民的贊成。

第二問:簽ECFA後,台灣真能走向世界,而不是只走向中國嗎?

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聖火傳遞行經巴黎,遭到支持藏獨者干擾,加上法國官方一貫同情達賴喇嘛的態度,引起部份中國民眾不滿,他們透過網路、簡訊串連抵制法國貨,示威群眾並包圍中國的家樂福店面,阻止民眾前往購物。

台灣既然已是全球化的一份子,就不能只放眼中國市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已經那麼高了,如果簽下ECFA後,台灣不再與其他國家談判,一定會產生過度倚賴、受制於人的風險。何況,中國對台灣更有政治上的明顯意圖。

再看我們的貿易對手韓國,這些年來腳步從沒停過,自由貿易協定一個接一個簽,繼東協、美國、歐盟後,最近又找上了土耳其。韓國此舉,不僅分散了貿易風險,也在談判過程中,深化對他國的瞭解,更密切同國際接軌。

《商業周刊》主張:ECFA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我們要把全世界拉來和台灣作朋友,不是一步步成為中國的囊中物。

第三問:談判過程不透明,政府如何確保台灣權益?

各國談判時,多讓產官學充分討論,以確保國內業者權益,降低衝擊。譬如韓國與智利談判時,種植葡萄的業者就反應,廉價的智利葡萄進口後,會讓葡萄農無利可圖,韓國因此設計出季節性關稅,誘導南半球的智利葡萄,集中在每年的十一月到四月進口,避開韓國葡萄的收穫季節。開放之後,韓國葡萄的栽培面積有增無減。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提醒,「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時,美國和加拿大連森林如何砍伐都要討論!」這為的是避免環保法規鬆緊不一,讓任何一方的造紙、印刷業受到傷害。

《商業周刊》主張:ECFA若要簽出雙贏的結果,豈能不經過朝野各界廣泛討論、集思廣益?如今談判資訊不透明,誰會被列入早收清單成為贏家,誰可能成為「早損清單」(中國的早收清單)裡的輸家?資訊紊亂。政府無法掀底牌,但起碼告訴人民,因應的準則是什麼?

第四問:我們作好談智慧財產權的準備了嗎?

中國仿冒能力強大,對任何想要進軍中國市場的公司來說,確保智慧財產權往往是第一要務。將來ECFA若是簽署,「我們也可以先談智慧財產權,再談商品貿易協定。」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說道。

以歐盟為例,加入WTO後,當局協助農業部門的辦法,便是大打「地理標示」的戰略:由於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趨勢不可擋,為了避免海外競爭者魚目混珠,歐盟要求:唯有法國香檳區生產的汽泡酒,才可以「香檳」命名,同理,任何不是在義大利帕馬地區生產的火腿,都不可以使用「帕馬火腿」的名號。

歐盟將地理標示認定為智慧財產權,以法律作後盾,強化原產地品牌,強勢行銷闖出新活路。近年火紅的薄酒萊(Beaujolais)葡萄酒便是一例。中國近來針對專利法修訂動作頻仍,儼然也大有一展智財權戰略之圖。

《商業周刊》主張:政府若要給人們信心,請趁著ECFA談判時,先優先談妥智財權,讓企業主免於恐懼。

第五問:簽ECFA的配套政策是什麼?九百五十億預算從哪來?

美國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就不斷修法協助受到自由貿易衝擊而失業的勞工,對於因貿易結構調整而失業的勞工,不但提供轉職的職業訓練、稅賦抵減,對離家前往其他地區尋職者,連尋職和搬家的費用都能申請津貼。甚至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放入「勞工合作協定」保障勞工權益。台灣的配套政策又是什麼?

政府宣稱將編列十年、九百五十億預算,協助受害產業,也一定會保護勞工到底。但這筆預算將從哪裡來?而這筆預算將由哪個機關統籌使用,如何確保其運用效率?

《商業周刊》主張:十年、九百五十億的細節,請政府說清楚講明白,明定權責機關、經費來源、運用方式,並嚴格監督執行成效。台灣的政府債務問題越來越沉重,每一分錢都該用在刀口上。若是胡亂編列,浮濫運用,不但是慷納稅人之慨,也難以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第六問:政府如何幫我們解決中國市場的非關稅障礙?

關稅是看得見的障礙,但要在中國經商,看不見的障礙可能更難應付。

美國《商業週刊》報導指出,中國光是針對瓦斯爐,就有厚達五十頁的規範,其中一項條文要求:在中國販售的瓦斯爐,必須能承受攝氏七百度以上的高溫,這意味著鋁製瓦斯爐必須淘汰出局,偏偏鋁是歐洲業者最普遍使用的材質,幾家義大利業者只得無奈地退出中國市場。

瓦斯爐只是一個例子,中國每年頒發一萬多項產品標準,規範對象從行動電話到汽車無所不包,本身就是一種「非關稅的貿易障礙」,外商若不瞭解,極容易吃上悶虧。

《商業周刊》主張:我們對中國市場的種種障礙還有欠瞭解,值此之際,政府更該給民眾正確認知,告訴有心進軍中國的業者,十年的經濟戰爭才正要開始!況且今日的中國已非吳下阿蒙,別的不說,短短幾年,中國已經從高鐵技術進口國變成輸出國了,台灣高鐵蓋了那麼多年,尚且無法辦到。

6European ash cloud hits fruit and veg trade

  • §  April 20, 2010
  • §  source: just-food

The human impact of airspace closure across northern Europe due to the volcanic ash cloud extends beyond stranded holidaymakers, to include the imports of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to the UK, according to the Freight Transport Association (FTA).

Flight restrictions implemented in the UK and northern Europe after last week’s eruption of the Eyjafjallajökull volcano in Iceland have meant no food imports have arrived into Europe via aircraft.

Christopher Snelling, FTA’s head of global supply chain policy, said that, with imports of some fruit and vegetables grounded, certain fresh produce, such as exotic fruits and fresh flowers, are starting to become noticeable by their absence from UK supermarket shelves.

“Even if British airspace opened up immediately, it would take a fortnight to clear the backlog of air freight destined for the UK, so we already face an unprecedented logistical challenge. Of course, for fresh produce, this could simply be too long a wait and some will simply have to be destroyed,” Snelling said.

He added that producers in Africa are being particularly badly hit.

“In some areas of the continent 90% of fruit, flowers and vegetable exports to Europe are delivered by air. With over one million African farmers reliant on the UK consumption of their fruit and vegetables, UK holidaymakers are not the only ones watching the skies,” Snelling said.

However, a number of UK retailers today insisted that there were currently no issues with stock levels.

Asda said that less than 2% of its food produce arrives by air, although it admitted that if restrictions continue, it may results in issues with the supply of exotic fruit.

Likewise, Tesco said that “well under” 1% of its food produce arrives by air and that it also had experienced no “disruptions or empty shelves”, with a “minimal amount” of produce flown in. But added that exotic items such as orchids may become in short supply if restrictions continue.

Sainsbury’s also said that disruption to its stock levels has been “minimal” due to its “strong British sourcing policy”.

A spokesperson for Morrisons, however, said products such as sugarsnap peas, runner beans and mangetout “will be in short supply” and that it will be offering frozen and tinned varieties as an alternative.

鮮花、蔬果沒飛機載 全球損失470億

TVBS 2010/04/19劉芳卿

冰島火山爆發,造成歐洲連續5天空中運輸停擺,不僅航空業每天有高達2億美金的損失,靠著空運出口的行業,像是蔬果、鮮花等,也蒙受鉅額損失,這幾天沒有飛機載運,根本出不了貨,鮮花只能任由腐壞或拿去當肥料,估計這幾天來,全球經濟損失,至少超過了470億台幣

歐洲航空大亂,非洲出口業者也遭殃,冰島火山灰導致,全球空中交通打結,不只航空業、旅遊業受到影響,有些必須仰賴空運的行業,也大受打擊,在非洲、在中東,這些仰賴出口貿易的國家,鮮花、蔬果根本賣不出去。

這名肯亞婦女,準備著要出口到歐洲的新鮮蔬果,現在擔心工作就要不保。農產品公司員工:「這是我唯一賺錢的地方。」

肯亞的的蔬果農產品外銷,1年超過10億美元,約台幣300多億元,這次損失慘重,恐怕不下觀光業。CNN記者:「看看這些留在機場的新鮮蔬果總量,僅僅一家公司就有200噸的貨在這裡。」

各式各樣的蔬果堆積如山,業者叫苦連天,員工說過去經歷旱災,都沒這麼慘。農產品公司經理:「這是災難,因為沒有結束時間。」

時間緊迫的文件、海鮮,花卉等貨品,出口製造業完全動不了,估計幾天來,全球經濟損失已經高達15億美元,約合472億台幣。

花卉出口占肯亞經濟產出1/3,主要銷往歐洲的玫瑰花,現在也無法出貨,花朵無法運送花農們,一天損失高達100多萬美元,同樣慘的還有敘利亞花農,現在只能望花興嘆。

而位在杜拜世界第一高塔「哈里發塔」,預定21日開幕的亞曼尼飯店,也被迫延至27日開幕,而損失最慘的自然是航空業。CNN記者:「並不令人意外的,航空業者也是大輸家,工業團體估計,一天損失2億美元。」

航空業股價大跌,德莎航空週一跌幅超過6%,專家擔心,如果空中交通再停擺幾天,影響的層面將更大,也可能使歐洲逐漸復甦的經濟,再度掉下來,出現零成長。

7European traders reject WA canola on GM grounds

  • §  April 20, 2010
  • §  Nicole Eckersley

Three European grain traders, AgroTrace, Holtermann and Eurograin, have sent a letter to WA Premier Colin Barnett stating that they will not buy Western Australian grain if GM canola is grown.

The letter, dated February 26, directly addresses the WA government’s motion to exempt Monsanto’s Roundup Ready® GM canola from restrictions on GM crops, which passed last month by a narrow margin. A copy of the letter was sent unsolicited to GM-free group Gene Ethics last weekend.

“Without the assurance that WA can supply canola free from GM contamination, we will be forced to reconsider sourcing canola from Western Australia, in order to remain responsive to our customers and abide by strict European GMO labelling laws and contamination thresholds,” the letter reads.

“While the oilseed industry claims it will be able to segregate non-GM and GM canola, the experience in Canada has shown that segregation is unlikely to be successful. The contamination of non-GM canola with GM material will be inevitable. There is also a danger that other important export crops such as wheat will be contaminated with GM material.”

Gene Ethics director Bob Phelps criticised the WA government and the Agriculture Minister’s failure to disclose the existence of the letter.

“Redman failed in his duty to mention possible market losses, despite asserting that markets are the state’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said Phelps.

“They hid the letter, which could have affected the vote that passed approval for GM canola by the slim margin of 26 votes to 24.”

Agriculture Minister Terry Redman denied that the letter had ever been received by their office.

“This letter was recei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office today, attached to a press release from Gene Ethics.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hide’ a letter we had never seen before,” said Redman.

“I have spoken at length about WA’s international canola markets and reiterate that last year’s trial demonstrated that segregation is possible and WA can provide both GM and non-GM canola. Farmers are not going to grow something they cannot sell - it’s as simple as that.”

It is not clear exactly what volume of grain the three companies currently import from Western Australia, however WA’s largest grain exporter, CBH, confirmed that none of the three companies buy grain through them.  “The grain crushers we deal with in Europe and Japan are very happy to continue buying Western Australian canola,” said CBH spokesperson Amber Anderson.

A similar letter was sent to the Agriculture Minister from Japan’s Seikatsu Club Consumer’s Co-operative Union, who import around 13 000 tonnes of non-GM canola annuall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ufsecon 的頭像
    thufsecon

    食品市場經濟分析研究室

    thek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